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在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文明起源和文化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位于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出口處的小浪底水利樞紐戰略地位重要、工程規模宏大、地質條件復雜、水沙條件特殊、運用要求嚴格,被中外水利專家公認為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的成功建設,既是新中國成立60年的經典之作,又是改革開放30年的重要成果,更是新中國幾代水利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小浪底水利樞紐在建設運行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個性鮮明、獨具特色的小浪底文化,既繼承了我國傳統水文化,又有所創新,為水文化增添了新元素。
小浪底文化體系主要由地理文化、歷史文化、精神文化、和諧文化、責任文化、管理文化六大部分融匯而成。
一、承上啟下、匯納百川的地理文化
小浪底水利樞紐位居黃河中游,南岸為崤山的東北余支,西接汾、渭盆地,東臨華北平原,北有太行山和王屋山,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帶。
小浪底水利樞紐地處我國交通重要中轉樞紐區,東西向的連霍高速、310國道、隴海鐵路,與南北向的二廣高速、207國道、焦枝鐵路和太澳高速等交通大動脈在此交織,是中西部地區的連接點,是經濟匯合轉換的橋頭堡。
地理上區位控制、交通上四通八達、經濟上承東啟西,這就是小浪底的地理文化特性。
二、風物悠久、薪火傳承的歷史文化
小浪底水利樞紐南挾十三朝古都洛陽、北接濟水之源濟源,幾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的有關化石以及新石器時期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發掘于這里;伏羲創“河圖洛書”、武王會盟、孔子問道、漢光武帝逐鹿中原等關鍵歷史事件發生在這里,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白馬寺等文物古跡星羅棋布于這里;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故事傳說于這里。
小浪底水利樞紐所在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與中華歷史文化一脈相傳、一元同步、同體共生。
三、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具有強大的動力作用。
1991年,小浪底前期工程開工,來自全國的22支施工隊伍上萬人馬滿懷“艱苦奮斗,創造一流進場條件,為國爭光”的激情,在小浪底安營扎寨,宿帳篷、飲積雪,克服重重困難,在短短2年內,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實現了“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建設目標。1994年主體工程開工,小浪底人在“建設一流工程,培養一流人才,總結一流經驗”的奮進號角聲中,打響了保截流、搶發電、早完工等一個個戰役,經過7年的浴血奮戰、頑強拼搏,趕回了延誤的工期,解決了洞群密布的單薄山體穩定、高速含沙水流抗磨蝕、多級孔板消能等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順利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取得了工期提前、質量優良、投資節約的輝煌成績。
在首臺機組發電前夕,小浪底人就開始了水利樞紐運行研究和探索,運行人員從零到逐漸壯大,管理經驗從零到逐漸成熟,各項設施從零到逐漸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從零到逐漸健全,小浪底人充分發揚了工程建設精神,經過了艱難的探索和實踐,于首臺機組投入發電后的短短3年時間內,順利通過了“一流電廠”驗收,樞紐運行管理水平躍升到國內先進行列。同時,小浪底工程也被授予“全國環境保護百佳工程”稱號。小浪底水利樞紐配套工程——西霞院反調節水庫從2004年10月開工建設后,小浪底人以建設“精品工程”為目標,克服重重生活、生產困難,戰勝土工膜施工、軟基處理等一項項技術難題,于2008年6月按期完成全部建設任務,并成為水利行業首個“達標投產”工程。
正是這種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文化的動力,打造了小浪底水利樞紐這項跨世紀的挑戰性工程。
四、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和諧文化
和諧的內外部環境,是推進各項任務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主體工程開工后,一夜之間,小浪底工地變成了“地球村”、“小聯合國”。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萬余名中外建設者,由于文化和價值觀不同、生活及工作方式各異、計劃經濟與國際慣例的迥異等因素,各種摩擦和撞擊屢屢發生。面對挑戰,小浪底人以黃河的寬廣胸懷,積極吸納世界現代文化,融合各種觀念。在施工區建立起由所有國內施工單位參加的黨務聯席會議、項目經理負責人會議等制度,有效地統一中方建設者思想;發出“在外國人面前,我們是中國人,在中國人面前,我們是小浪底人!”的號召,增強中方建設者的凝聚力;采用“中—外—中”夾心餅干模式,強化對中方建設者的管理等,實現了中國人內部的融合。同時,小浪底人誠心實意地把自己放在“服務”的位置上,提供設備和資金支持,和解裁員沖突,緩解合同糾紛,積極主動地為外國承包商解決施工中的干擾和困難;在重要節日舉辦有各標外商參加的招待會,營造和諧融洽氛圍;階段性評選表彰有突出貢獻的外籍人員,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這些具有中國文化方式的舉措,有效地促進了中外建設者的融合。兩個融合的順利實現,使全工區形成了中外建設者的共同意識體。
小浪底水利樞紐投入運營后,針對小浪底建管局兼具水利行業和電力企業職能的特點以及中央駐豫單位的性質,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外宣傳和溝通交流,積極處理好與水利系統各部門、電力企業有關單位、地方各級政府等各方面的關系,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和諧的外部環境,實現了水利事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促進我局發展的有機統一。同時,通過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倡導誠信、互助、友愛的人際關系,民主管理企業,為職工解決實際問題等措施,實現了職工與單位、職工與職工以及職工自我的和諧,提高了企業的凝聚力、戰斗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種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和諧文化是小浪底寶貴的文化資源,是具有小浪底特色的文化。
五、公益優先、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文化
責任文化是完成任務所具有的責任意識和思想觀念。建設管理好小浪底水利樞紐,是小浪底人的根本責任,責任文化自然成為小浪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浪底人充分認識到小浪底水利樞紐是黨中央、國務院治理開發黃河的戰略性工程,深知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于是將建設好、管理好小浪底工程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用這個責任來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用“建設一流工程”的宏偉目標,凝聚建設者的共識;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月舉行各方參加的升國旗儀式、共產黨員辦公桌上擺放“共產黨員”標牌等活動,教育建設者愛黨愛國;大力開展“既是主人,又當小工”、“兩個五湖四?!钡戎黝}教育,增強建設者的使命感、責任感。
小浪底水利樞紐投入運營后,小浪底人把價值取向從“建設一流工程”逐步轉換到“管好民生工程”的新境界,將服務民生、履行社會責任作為小浪底人新的歷史使命,把實現公益性目標作為企業的最高宗旨,強化管理,科學調度,合理應用,精心維護,充分發揮了水利樞紐巨大的綜合效益:實現黃河連續10年不斷流、10年安全度汛,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脅;9次調水調沙運用,約6億噸泥沙被沖入大海,下游主河槽過洪能力明顯提高;累計向下游供水2033億立方米,實現一次次引黃濟青、引黃濟津、引黃濟淀,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條件和生態環境;大力開展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創建了優美和諧的樞紐管理區環境;累計發電403億度,為河南電網提供了強大的優質綠色能源。
2009年4月7日,小浪底水利樞紐順利通過竣工驗收,小浪底人為黨和國家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崇高的使命、神圣的責任得到了很好印證??⒐を炇蘸?,小浪底人進一步將“管好民生工程,謀求多元發展”作為發展方向,將“爭做安全管理、綜合效益發揮、大型水利樞紐管理、承擔社會責任典范”作為發展目標,將爭創全國文明單位標兵作為深化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動力,踏上了強化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推進企業改革發展、促進現代水利和可持續水利發展的新征程。
六、面向國際、瞄準未來的現代管理文化
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管理文化是企業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卓越的企業都有卓越的管理文化作支撐。在小浪底工程的建設管理過程中,小浪底人將面向國際、瞄準未來的現代管理文化作為管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抓不懈。
在計劃經濟時期,工程建設由國家分配,沒有招標和合同之說,施工組織全靠會議發動和人工調度。管理文化的僵硬,促使工程往往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工期一再拖延,造成不少“胡子工程”。小浪底主體工程一開始,就打破了以往“各占一方”、“自成一統”、“封閉式”的管理文化模式。通過國際競爭性招投標選擇承包商,將國際通用的“FIDIC”合同條款作為工程建設和管理的唯一準則,大規模使用現代化大型設備,依靠計算機“掌控”施工組織,實現了全方位與國際、與現代化接軌。
投入運行后,小浪底人將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實施“人才興局,科技強局”戰略,大力推進內部精細化管理,深化精神文明建設,用國內外先進設備監控水情、泥沙、發電,用國內外一流技術維護樞紐設備,全范圍提高了管理水平,又一次實現了全方位與國際、與現代化接軌。2003年,我局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5、2009年連續兩屆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以上六個文化共同融匯成小浪底文化,但小浪底文化體系包含了水文化的諸多要素,不僅僅局限于這六個方面。今后,我局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小浪底文化,努力推進小浪底文化向更高層次邁進,促進現代水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
電 話:0398-2808087
E-mail:smxslsjy@163.com
地 址: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路西段市水利局五樓